新时代华侨华人历史、侨乡文化研讨会在江门市召开

时间:2020-06-04浏览:438设置

新时代华侨华人历史、侨乡文化研讨会在江门市召开

 

2020年5月30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新时代华侨华人历史、侨乡文化研讨会”在江门市召开。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主编张秀明,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李明欢,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黄纪凯,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应龙,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石坚平,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主任何又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记者站站长沈文金,南方日报江门新闻部副主任潘晓晨,以及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部分人员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主持研讨会。

江门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突出,开发腹地广阔。江门拥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人口众多、分布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而在江门市建设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有利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因此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建设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展陈大纲的编制工作,包括新时代如何确定博物馆新馆的战略定位、展陈主旨以及创新布展的内容与方式等。

张应龙表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建设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时间线,二是反映五邑华侨华人的特点,三是增加场景类展示,减少图片展、文字展等形式。可以考虑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进行布展,具体体现在具有五邑地区特色的华工修铁路、铁匠木匠泥瓦匠的“工匠精神”、五邑籍侨胞走遍世界等方面。新馆布展还应增强视觉上的冲击效果,考虑观展群众的心理需求。

张春旺表示,江门是国内著名侨乡,侨务资源丰富,江门华侨华人的历程集中反映了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奋斗史、苦难史、贡献史。博物馆的内容应明确主题,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又要系统全面,有全景式展现,让五邑华侨华人历史展现新时代的价值。

张秀明表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建设应当突出五邑地区的地方特色,在讲清历史脉络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当代和未来,体现历史与现在、未来的连接和双向流动,充分挖掘历史资源的现代价值。

李明欢表示,首先,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建设既应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也要“接地气”,与五邑地区的地方发展战略相结合。其次,要讲好华侨故事,注重让文物“活”起来,避免片断化地看文物,可考虑深挖几代人的华侨故事,通过故事拉近展品与受众的距离。最后,要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应注重展品与时代发展的结合,应利用先进技术,及时更新布展的相关数据,同时又将更新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黄纪凯表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建设应以开放的眼光、世界的眼光进行布展,不仅要注重对中国侨务政策的梳理,还要将其与世界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应将华侨华人对当地的贡献放在主要位置,过多强调华侨华人群体所受的苦难,不利于当代华侨华人融入当地。

张国雄总结时表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建设应当具有中国视野、世界视野、华侨华人视野、时代视野、平民视野,新馆建设尝试打破国别界限,以侨乡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结合、移民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结合为视角,以华工筑铁路历史事件为重点,通过各个国家重大事件的进程进行串联,着力突出华侨华人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共同利益维护方面的独特作用。


来源:中国侨联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相关链接:国务院侨办 | 中国侨网| 江苏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15 江苏师范大学 ●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江苏基地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009